WSZ-A-0.5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
WSZ-A-0.5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——污水处理设施
生物膜法基本特征
在污水处理构筑物内设置微生物生长聚集的载体(一般称填料),在充氧的条件下,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,经过充氧(充氧装置由水处理曝气风机及曝气器组成)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填料时,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的**物,使污水得到净化,同时微生物也得到增殖,生物膜随之增厚。当生物膜增长到一定厚度时,向生物膜内部扩散的氧受到限制,其表面仍是好氧状态,而内层则会呈缺氧甚至厌氧状态,并终导致生物膜的脱落。随后,填料表面还会继续生长新的生物膜,周而复始,使生物膜法污水得到净化。
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后,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,其表面存在一层薄薄的水层,水层中的**物已经被生物膜氧化分解,故水层中的**物浓度浓度比进水要低得多,当废水从生物膜表面流过时,**物就会从运动着的废水中转移到附着在生物膜表面的水层中去,并进一步被生物膜所吸附,同时,空气中的氧也经过废水而进入生物膜水层并向内部转移。
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对**物进行分解和机体本身进行新陈代谢,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又沿着相反的方向,即从生物膜经过附着水层转移到流动的废水中或空气中去。这样一来,出水的**物含量减少,废水得到了净化。
级A排放标准。
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结构和工艺过程
WSZ-A-0.5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——基本结构
BIOSTYR工艺是一种淹没式上向流生物滤池,球形颗粒滤料漂浮在水中。该滤料由聚苯乙烯颗粒发泡而成,是一种密度较小并且均匀度很高的小球,直径为3~5 mm,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、很强的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,且有一定刚性,在水中既不容易变形,也不容易磨损。
WSZ-A-0.5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——生物滤池单元包括:
① 进水渠(水量较小时也可使用管道进水),在滤池的侧面,经过预处理的出水(一般经过6mm 细格栅、曝气沉砂池和初沉池处理,不需要2mnl**细格栅;有时也包括回流的反冲洗废水或内回流的滤池出水)由上而下进入底部的配水渠。
② 配水渠,位于滤池底部,每格滤池2~4条不等,每条配水渠上有一排折形布置的配水孔,直径约为50~60 mm,不易堵塞,还可用于排除反冲洗废水。
③ 空气管,初需要布置两条空气管(304L 不锈钢穿孔管,孔径为3~5 mm),中部一条用于工艺曝气,底部一条用于气反冲洗;新的设计已将工艺曝气和反冲洗空气合并为同一条管道,并采用气动调节蝶阀进行气量调节。
④ 滤料层,厚度为2.0—3.5 m,滤料表面有 一层生物膜附着大量的微生物。
⑤ 滤板,滤池**部有混凝土预制滤板,防止滤料的流失。
⑥ 滤头,滤板上安装有滤头,滤头缝隙≤1.5 mm,用于滤池出水和空气的排除。
在生物处理中,废水中的**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被微生物利用,终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或合成细胞物质而以污泥物态由水中分离,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。在好氧处理工艺中,微生物通过利用氧气将**污染物氧化为CO2和微生物的细胞物质(污泥)。随着氧化分解过程,大量能量被释放,用于微生物降解**物转化为细胞物质,即好氧污泥;而厌氧处理工艺则是在无氧的条件下,大多数**污染物的能量转化为甲烷的形式,结果只有很少部分用于合成细胞物质,而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热能被再利用。因此从生物反应的原理上,显而易见,厌氧处理存在很大的优势。
整个厌氧过程分为水解、发酵、产乙酸产氢阶段、产甲烷阶段。
1.水解阶段
高分子**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,不能透过细胞膜,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。因此它们在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。例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为纤维二糖与葡萄糖,淀粉被淀粉酶分解麦芽糖和葡萄糖,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为短肽与氨基酸等。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够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膜为细菌所利用。